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研究进展_新闻动态_BOB(中国)体育官网在线开户|欧洲杯球赛下载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研究进展

来源:BOB体育开户    发布时间:2024-06-23 05:16:09

  汽车新技术发展的问题,根据国际标准组织和美国标准机构对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有关标准的修订工作及内容,制定了中国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方案和中国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发展路线图,并以一项国家强制标准做举例说明以期为中国被动安全标准的适用性制定和修改提供必要的支撑。

  伴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新一代革命浪潮,汽车作为新技术集成应用的最佳载体之一,正在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汽车慢慢的变成了国际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竞争焦点[1-4]。

  为了避免现有标准制约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结合国际标准组织和美国标准机构对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有关标准的修订工作原则和方法,开展了中国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方案和中国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发展路线的研究工作,并针对被动安全有关标准的修订进行了初步探究。

  美国自2016 年开始对美国现有被动安全标准做了系统地扫描,以便应对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冲突和影响[5]。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SafetyAdministration,NHTSA)在2018年9 月28 日发布了智能汽车驾驶系统的可测试案例和场景框架[6],在2019 年5 月28 日发布了预先通知建议规则(Advance Notice of Proposed Rule Making,ANPRM),用来解决未来智能汽车的开发对碰撞安全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7-8]。为解决新型车辆设计的问题(尤其是非乘用车,或是对司机位置和操控形式进行重大修改的车辆),NHTSA在2020年3月30日发布了一项规则制定提案,修改了几项耐撞性法规,以明确无驾驶员控制的机动车辆的安全标准[9]。2021年1月13日,NHTSA推出了最终版提案,消除了重大的、不必要的法规障碍,为未来智能汽车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铺平道路[10-11]。2022年3月10日,NHT⁃SA发布了最终规则,该规则更新了乘员保护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以确保无人驾驶汽车乘员的安全。

  第一,要保持智能汽车和传统汽车具有相同的乘员保护性能;第二,去掉针对智能汽车开发可能会产生的不有必要进行监管的条文要求;第三,修订后的要求有利于配备智能汽车技术的车辆,且不改变对非智能汽车的要求;最后,根据美国运输部指南《为未来运输作准备:自动车辆3.0》中概述的原则,修订后的要求以保持技术中立,即既不倾向主动安全也不倾向被动安全的方式对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FMVSS)做修改,并以更能反映某些创新内饰的方式对FMVSS进行修改。

  a.假定智能汽车座椅布局与传统车辆相同,别的形式的座椅布局要进一步的研究。

  b.针对只载货(无/少乘客)的车辆修订了碰撞安全性的要求,但未考虑其相容性的问题。

  c.修订仅限于200 系列FMVSS,不适用于300 系列标准。不修改与信号装置和警告相关的要求,因为该领域的影响超出了200 系列标准,并且是NHTSA 继续研究的主题。但安全气囊抑制信号装置的修改计划在未来单独发布通知。

  针对无驾驶员座位,但是有多个前排乘员座位的情况做了修订。针对前排安全气囊指示灯和抑制装置,建议分开显示,并且在每一个前排乘坐位置乘坐时均可见。

  针对中型客车(整备质量为4 536~11 793 kg)和校车(整备质量大于4 536 kg)安全带要求做了修订,针对智能汽车无驾驶员的情况,建议车辆前排座椅满足与驾驶员座椅相同的要求。

  当车辆没有转向盘和转向装置时,FMVSS 203 和FMVSS 204 将不适用于对智能汽车的评价。建议不将乘员保护标准应用于仅用于载货的车辆(“无乘员”车辆),这种要求可经过仔细修改适合使用的范围来实现,以表明该标准仅适用于带有驾驶员的“卡车”。

  2.2 WP.29 被动安全性工作组针对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有关标准的修订范围

  目前该项工作处于初期阶段,涉及的主要相关ECE和GTR被动安全国际标准清单如表1所示。

  近年来,中国智能汽车产量迅速增长,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相结合的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汽车安全技术的规划和发展催生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升级[13-15]。

  智能汽车标准主要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of Auto Standardization,SAC/TC114)负责组织制定,标准划分为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资源管理与信息服务及有关标准。到目前为止已发布智能汽车标准12项,另有26项标准处于研究中、立项或待发布状态。标准主要是根据智能车辆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人机交互方面做技术功能和性能的约定,并未对车辆乘员的保护性能进行要求。

  汽车被动安全标准主要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车碰撞试验及碰撞防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4/SC33负责组织制定。目前已批准发布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96 项,其中汽车被动安全标准28 项,占比29%,如表2 所示。标准大多分布在在对整车及其部件在碰撞过程中的性能要求,以及对车内乘员的保护要求,并未针对智能汽车新功能和新部件对乘员伤害产生的影响进行规定。

  智能车辆主动安全功能和部件(如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完全改变了车辆乘员在发生碰撞时的运动姿态和位置,传统的被动安全系统将无法正确地将乘员伤害最小化;另外,在未来无驾驶员或车内乘员乘坐姿态变化的情况下,现行标准内容将存在技术冲突和产品性能要求冲突的问题。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现行国家标准内容限制先进的技术的发展进步,有必要对现行国家标准进行系统性的技术内容扫描,提出对应的修改意见,以便促进汽车行业合理有序发展。

  结合目前智能汽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相关国家、国际标准组织对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有关标准的修订过程,依据标准内容和修订方向,在保障有利于配备智能汽车技术的车辆且不改变非智能汽车的要求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国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在未来实际交通环境中必然存在传统车辆和智能汽车,2 种类型车辆一定要保证具有相同的乘员保护性能。修订的内容应有助于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以及可能会产生的内饰结构或布置等新的变化,不能限制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修订内容应有利于智能汽车的发展,但不能改变对传统车辆原有的要求。

  b.针对有无驾驶员、转向控制机构和新的内饰布置及变化,对术语和相应的试验实施过程进行修订;

  c.针对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在前排位置的变化,需要对座椅布置要求和乘员保护要求做修订;

  e.针对新内饰和座椅布置的变化,需要对相应部件和整车碰撞标准内容做适应性修订;

  f.针对智能汽车主动安全保护装置起作用的情况下,需要对有关标准试验方法和过程进行修订。

  根据智能汽车发展规划,2025 年高度无人驾驶(Highly Autonomous driving,HA)技术开始步入市场,2030 年实现HA 级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大范围的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2035 年以后HA 级、完全无人驾驶(Fully Autonomous driving,FA)级智能网联车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间的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能力,各类高度无人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

  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体系发展总体路线所示,在智能汽车可实现技术的基础上,兼顾了乘用车、货物运输车辆和客运车辆的智能发展需求,构建了整车和部件方向的技术架构,主要涵盖了智能汽车主动安全保护装置起作用条件下整车碰撞试验技术、新内饰新姿态下乘员保护评价技术和新型碰撞模式下部件碰撞试验技术等重点研究方向。

  图1 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体系发展总体路线 中国被动安全强制标准分析案例

  结合智能汽车发展各阶段、安全场景、可能的未来事故场景等方面,开展对应标准领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分析;同步梳理标准内容,开展标准内容的适用性分析。由此确定标准是不是满足智能汽车发展的新趋势,要不要废止、修订、加强、新增等。以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为例,标准建议修订内容如表3所示[16]。

  本文根据中国智能汽车标准和中国被动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各自标准的关注焦点。智能汽车标准主要是针对车辆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人机交互方面做技术功能和性能的约定,并未对车辆乘员的保护效果进行性能要求;而被动安全国家强制标准大多分布在在车辆及其部件在碰撞过程中的性能要求,以及对车内乘员的保护要求,并未对智能汽车新功能和新部件对乘员伤害产生的影响进行性能要求。为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真正的完成乘员伤害的最小化,本文针对未来智能车辆被动安全有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国际标准组织和美国标准机构对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有关标准的修订工作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中国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方案和中国智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发展路线图。

  起源于对蚁群、蜂群等简单社会性生物群体行为的观察与模拟. 该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一经提出

  方向。本文就此课题作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国内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以最佳方式实现合规性。在这里,咱们提供了一个关于

  气囊以最有效的方式打开,以保护乘客并避免受到伤害 。它是利用某种形式的传感器技术来确定乘员的身高和体型。本文将讨论下一代OCS技术的

  。 职位要求:1.有较强的反汇编、逆向分析和渗透测试能力;2.能够对windows和linux平台下的程序和协议进行逆向分析

  传感器电磁抗干扰技术、PCB 电磁兼容技术及传感器电磁兼容预估技术三个方面介绍国内外传感器电磁兼容性

  气囊以最有效的方式打开,以保护乘客并避免受到伤害 。它是利用某种形式的传感器技术来确定乘员的身高和体型。本文将讨论下一代OCS技术的

  外,对于光互连本身的性能如带宽、时钟分配、功耗、反应时间等的提高和优化对于发挥光互连潜力必不可少,这方面也是近年来

  等优点。本文粗略地介绍了THz量子级联激光器、负有效质量振荡器以及半导体超晶格振荡器等THz源的工作原理及其

  摘要:室内的颗粒物质与室内空气1~(indoor air quality,IAQ)有着密切关系。颗粒物质可能给人体健康或者别的设备和物品带来危害。该文回顾

  多孔低介电常数的介质引入硅半导体器件给传统的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低k 介质的脆弱性难以承受传统CMP 技术所施加的机械力。一种结合了

  、实验室资源共享、博士后工作站对接、二恶英实验室建设、大连检测联盟创建、

  的最佳选择。粗略地介绍了薄膜锂电池的构造,举例说明了薄膜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从阴极膜、固体电解质膜、阳极膜三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薄膜锂电池关键材料的

  显示金属催化物在提高电池效率上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副教授YangShao-Horn表示,许多

  背景和基础系统架构,围绕材料器件、高速系统、异构网络、水下可见光通信和机器学习等五个前沿

  通过集成微型声传感器、集成微型振动传感器、集成微型传感器组和无线集成微型传感器的结构特点、性能以及研制情况,介绍目前先进的集成微型传感器的

  做了述评,并阐述了用定向凝固方法制备高度强度高导电率铜车线的可行性,同时报道了记者近期在这方面的一些

  热点的四类巨磁电阻(GMR) 材料来了概括评述,侧重论述MR 材料在信息存储等领域的应用,精确指出开发和应用MR 材料的关键问题是

  做了分析和评述,表明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陀螺是一种全新可行的激光陀螺方案。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BaTiO3 因其优良的铁电、介电性质而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介绍了过渡金属掺杂对BaTiO3 晶体结构的影响,综述BaTiO3 基材料磁性能

  发展的六类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中,钇稳定氧化锆(YSZ)、稀土金属掺杂氧化铈(RDC)、碱土掺杂镓酸镧(L

  开辟了机电继电器微型化的崭新途径。本文系统介绍了典型MEMS 继电器的

  摘要活性炭基双电层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电化学能量储存装置,其储电机理是利用电极材料比较大的比表面积在电极和电

  。归纳了不同中孔分子筛合成体系,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不同体系中存在的共同点是有机相和无机相之间有界面组装作

  :单分散纳米微粒既可以在严控的条件下直接制备,也能够最终靠对多分散纳米微粒体系进行分级分离获得。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单分散纳米微

  :声频定向扬声器是利用参量阵原理,产生高指向性声频信号的新一代扬声器。就其基础原理、系统特点、

  Advances in Optoelectron ic Funct iona l Complexes 南京大学游效曾院士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连续资助下, 以联系高技术的分子电磁

  相对于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技术,超声导波具有传播距离远、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大型构件(如在役管道) 和复合材料板壳的无损检测

  [摘要] 介绍几种中药提取新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酶法、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以及

  摘要:在计算机软件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地需要高性能CAD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工具的支持.与物理设计相

  。从电解液的燃烧性能和电池电极材料的耐热性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无闪点溶剂和阻燃电解液方面的

  摘要t传统的栅介质材料Si02不能满足CMOS晶体管尺度进一步缩小的要求,因此高介电栅介质材料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

  摘要: 点蚀是金属腐蚀中最危险的腐蚀形态。文章介绍了目前应用声发射技术对金属点蚀进行

  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已商品化,但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寻找性能更为优良的非碳负极材料仍然是锂离子电池

  ,包括铝基、锡基以及硅基合金负极材料;对合金负极材料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

  摘要:本文综述了动力电池的研发历程,对各类车载电池的性能、价格等进行了比较,介绍了动力电池在EV、HEV和EB的应用市场。着重讨论了VRLA电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稳定能力方面,电解液一直居于中心位置。目前电池界对新型锂盐和溶剂进行持续

  点蚀是金属腐蚀中最危险的腐蚀形态。文章介绍了目前应用声发射技术对金属点蚀进行评价的方法,认为应用声发射技术探测钢

  摘要:目前废旧氢镍电池的回收处理是能源材料再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氢镍电池的化学组

  详细介绍 摘要:本文综述了动力电池的研发历程,对各类车载电池的性能、价格等进行了比较,介绍了动力电池在EV、HEV和EB的应用市场。着重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以微生物为阳极催化剂,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利用MF

  检测和认证领域的领导者UnderwritersLaboratoriesInc.(UL)12月26日宣布,将发布其针对电动车大型电池

  本报告围绕无人车的环境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主要方面,介绍近几年国内学者在无人车领域的主要

  近日,2019 Symposia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简称VLSI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召开。微电子所刘明院士科研团队在会上展示了高性能选通管的最新

  图像运动分析法,是电测量系统!图像系统实时同步采集和图像序列运动分析二者相结合的

  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阐述了图像运动分析法的原理和优势;探讨了电测量

  领域的创新需求、发展的新趋势、实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德赛西威新加坡技术中心负责人黄震在论坛上作了以“

  综述 来源:《信号处理》,作者牛海强等 摘 要: 本文对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水声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昆明理工大学吴桢芬副教授课题组在《红外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PbS胶体量子点稳定性

  ,包括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和上述柔性神经形态晶体管在仿生感知领域中的应用,并对上述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稀土掺杂UCNCs作为光活性材料用于NIR PDs的

  ,最重要的包含:提高UCNCs发光效率/发光强度以实现窄带NIR探测的几种主要策略;UCNCs与钙钛矿、石墨烯、MoS2结合应用于NIR PDs的

  针对越来越明显的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主要综述了目前氮化硅陶瓷作为散热基板材料的

  。对影响氮化硅陶瓷热导率的因素、制备高热导率氮化硅陶瓷的方法、烧结助剂的选择、以及氮化硅陶瓷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等方面的最新

  ,对比了各种拓扑半金属的物理模型,阐明了拓扑电子特性在电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展望了这样的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和未来的

  内存计算(In-memory Computing ,简称IMC)似乎是EnCharge AI实现高效率和低功耗的重要的条件。该公司在其网站上列出了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四份出版物,展示了他们在改善IMC用于人工

  所、云南大学和云南省先进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科研团队在《红外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硅基BIB红外探测器

  ”为主题的综述文章。该文章通讯作者为唐利斌正高级工程师,主要是做光电材料与器件的

  ,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已成为全世界多国科研布局与投资热点。重点梳理分析量子计算关键技术

  热点之一,对于揭示情感状态和心理状况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本文将介绍面部表情识别技术的最新

  ,包括深度学习、多模态融合、微表情识别等方面。 首先,深度学习在面部表情

相关产品